12月21日,有着560多年历史的先农坛庆成宫首次面向社会公众开放。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,这是继今年4月18日神仓院落首次开放之后,先农坛内又一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古建筑区域。
从先农坛的东门——先农门进入,沿着石板路步行一段距离即可到达庆成宫。庆成宫建筑群坐北朝南,自南向北依次经过外宫门、内宫门和正殿。其中,庆成宫正殿最为恢宏壮丽。昨天下午,排队进入的参观者几乎人人都举着手机拍照,面对红墙绿瓦的古建筑发出惊叹。

庆成宫古建筑群布局恢宏,装饰精美,是先农坛内营造等级最高的皇家建筑群,体现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。其中,正殿、后殿的屋顶为皇家建筑等级最高的庑殿顶,覆盖绿色琉璃瓦,梁枋采用金龙和玺彩画,窗花采用三交六椀菱花图案,殿内装饰采用团龙图案天花,处处彰显出了明代皇家建筑的气派。
如今,庆成宫虽经过修缮,但仍采用的是“修旧如旧”原则。曾经最为耀眼的绿色琉璃瓦经过几百年的岁月打磨,已经变得斑驳,屋顶上还有野草生长。但斑驳的琉璃瓦和建筑并不违和,反而衬托出庆成宫深厚的历史积淀。
此外,殿内天花彩画保存较为完好,修缮时仅补配了少数完全脱落的彩画;扶脊木仅去掉了糟朽部分,再补配加固,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的历史信息。
庆成宫原名斋宫,建于明天顺二年(1458年),是明清帝王在祭祀先农前斋戒的场所。清乾隆二十年(1755年),对其连廊与墙体进行改建,形成现有格局,并更名为庆成宫,成为皇帝祭享先农、亲耕耤田礼成庆贺之所。

受城市建设影响,先农坛曾被民居占据,庆成宫也变成了“大杂院”。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副馆长潘伟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先农坛内原居民住房情况复杂,且有大量违建。住户大多已经在这里居住生活了二十多年,地面铺装已被破坏,且缺乏水电基础设施,不利于文物的后续开放和展示。
为配合北京中轴线申遗,2020年,北京市启动了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计划。在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带动下,庆成宫建筑群腾退、修缮与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。自2023年以来,在市文物局(市申遗办)的集中调度和西城区委区政府的积极推动下,先后完成了庆成宫区域文物征收腾退、非文物建筑拆除、彩画保护、本体修缮、展览布陈等任务,利用一年多的时间让文物恢复历史容颜,让这座有着56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回归公众视野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