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里桥,原名永通桥,因为距离通州只有8华里,所以被百姓俗称八里桥。众所周知,这里曾经是通州八景之一的“长桥映月”,作为通州至北京大道上的必经之路,这里依旧车水马龙,繁华依旧。

2013年,永通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近年来,永通桥因年代久远和负载量大,出现了条石破损、错位及桥体表面铺装网裂等问题。按照国家文物局和市文物局对永通桥整体修缮方案的要求,朝阳区于2021年启动永通桥修缮工程。历经几年大修后,现在已经正式开放。




工程人员采用小型器械和传统工具,以毫米为单位逐步刨查桥面沥青下的结构,确保对文物的干扰降到最低。针对桥梁本体状况不佳、修复工程复杂等困难,区文旅局积极与市文物、水务、交通等多部门协作,共同研究制定修复方案,并于2023年完成对永通桥的修缮工程,恢复了古桥历史风貌。

八里桥与卢沟桥齐名,是北京三大古桥之一,也是昔日通州八景之一"长桥映月"所在地。桥面两侧有32副石栏板,板面上的雕刻粗犷有力。栏板上有望柱33对,每个望柱上雕有石狮,桥东西两端各有一对戗兽,长鬣密麟,昂首挺胸。





八里桥,始建于明正统十一年(1446年),横跨通惠河,为石砌三孔拱桥,中间桥拱有8.5米高,古代航船从最高拱穿行时可以不用放倒桅杆。
咸丰十年(1860年),清军3万多人在八里桥一带阻击英法联军,八十年代的电影《火烧圆明园》,对八里桥之战有长达5分钟以上的战斗场景描写。
在恶战中,八里桥的石栏板被炸得粉碎,许多石狮子也被炸毁,于是在八里桥之战后,清政府将伤痕累累的八里桥重新修复,但仍不免留下了一些炮弹造成的创伤。民国二十七年(公元1938年)修京通柏油路时,将桥两端垫土,降低了石桥的坡度。解放后,桥面铺上沥青。后来,为保护古桥的历史风貌,减少洪水对桥的冲击,在桥南北两端开道引河,各建三洞水泥桥一座,用来泄洪分流,桥间以水泥构成分水泊岸。